哇哇哇~露台的視野絕佳,看出去的海景超美的。



  托普卡匹皇宮臨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金角灣、馬爾馬拉海,它矗立於伊斯坦堡的第一高峰,位居舊城區的最高點,居高臨下,歐陸的新城區與亞陸區盡收眼底,地理位置險要直扼前方就是托普卡匹皇宮的露台,可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金角灣、馬爾馬拉海。伊斯坦堡的咽喉。



  皇宮下面有個餐廳,想必在這裡用餐一定超享受的。



  許多的宮廷園林圍繞著第一至第四庭院,一些向海的園庭屬於第五庭院。

  海邊曾經有一些宮廷建築物,但因為修築道路而消失,包括海岸之亭、珍珠之亭、大理石之亭。




  若沒錯的話,海峽對岸是亞洲區。



  第4庭園,又稱「鬱金香的庭園」。




穆斯塔法 • 帕夏豪宅(沙發館)

  又稱陽台閣,是一棟建於十六世紀末的望景樓。

  1704年,艾哈邁德三世對陽台閣進行修建,1752年,馬哈茂德一世將它改建成洛可可風格,這是托卡比皇宮內部唯一的木建築,由一些以圓柱支撐的房間組成。




  雖然不大,但裡頭很華麗呢!



  看到這ㄇ字型的紅沙發,終於了解為何又叫沙發館了,讓人有想向沙發撲過去的衝動。



  陽台閣由一個稱為底萬漢內的主廳、祈禱室及甜果飲料室組成。

  在這裡蘇丹可以觀賞花園內的體育比賽及文化娛樂活動,通常陽台閣本來用作休憩的,但在鬱金香時期(1718年~1730年)作為客人的住所。

  陽台閣鄰近有個鬱金香花園。





葉里溫宮

  穆拉德四世的皇室建築師哈桑 • 阿加在1635年至1636年間建造葉里溫宮,此宮用於宗教靜修。

  葉里溫宮有著突出的屋簷、圓屋頂。




  葉里溫宮較為細小,有一個圓屋頂及三個後殿。

  其中一道牆上置有一道門及一個壁爐,以大理石構成,對著柱廊,其他牆壁都以藍白色的伊茲尼磚塊砌成。





開齋亭(巴格達停)

  從開齋亭這裡可遠眺金角灣與海峽對岸的新城區,視野絕佳。

  這裡也是遊客必拍照之處,這一個金色屋頂上有脊狀線的亭台是首個結合中國及印度特色的鄂圖曼建築。

  另有文獻則指這個地方是「月光照耀之地」,一些特別的恩賜,如向群臣發散金幣也會在這裡進行。

  易卜拉欣一世時,開齋亭已具現貌。




  巴格達亭上頭的金色屋頂被稱為İftar Pavılıon(開齋亭),據聞,蘇丹會習慣性地在賴買丹月(齋戒月)的日落後在亭下開齋,也就是齋戒月時結束一天的禁食之後享用晚餐的地點。




割禮殿

  在1640年,易卜拉欣一世建造割禮殿,那是一個夏宮,作為年輕王子進行割禮之用,割禮是伊斯蘭傳統的通過儀禮。



  入口右邊有一個壁爐。



  割禮殿的內外都以稀有的再造磁磚堆砌,在外的主要是藍色及以花為圖案,當中的一些藍白磁磚受到遠東製陶術影響。

  這些磁磚供蘇萊曼一世對割禮殿進行過修繕,也用於帝國大殿、裡寶庫,亦用於修飾葉里溫宮及巴格達宮。




  割禮殿是托普卡匹皇宮裡相對對稱及廣大的殿堂,每一個窗戶都會對應著一個小泉,上層的窗戶是有色的玻璃窗。




  
巴格達宮

  巴格達宮建造於1638至1639年間,以慶祝鄂圖曼帝國軍在葉里溫及巴格達取得的勝利。




  巴格達宮其內部是鄂圖曼廳堂的模範,具有鑲嵌式的架子及櫃子,以十六世紀的綠、黃、紅磁磚修飾。

  牆身的藍白色磚塊複制自割禮殿的磚塊,櫃子及窗格以珍珠母及龜殼裝飾,巴格達宮是傳統宮廷建築的一個例子。





  窗戶的鑲嵌技術一流。



  中間的房間有一個木炭爐,是法國路易十四的禮物。



  右邊入口有一個壁爐。



  自十八世紀初起,巴格達宮作為私人宮殿的圖書館使用。



  巴格達宮與葉里溫宮外觀很相似,一樣有著突出的屋簷及圓屋頂,玄關處有三道門,外表以大理石、斑岩、蛇紋石構成,鑲嵌大理石的柱廊具開羅馬穆魯克風格。



  這裡有些宮殿改成博物館,裡頭展示了各式各樣貴重的物品,但可惜裡頭不給拍照。

  哈!沒想到連穿得太曝露都不行呢!





日晷

  我想這應該就是用來看時間的吧!




艾哈邁德三世圖書館(恩德崙圖書館)

  具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艾哈邁德三世圖書館,在覲見大殿的正後方、第三庭院的中間。

  由皇室建築師密瑪爾 • 貝希爾·阿加在1719年奉蘇丹艾哈邁德三世之命,在當時池亭的基礎下興建的,而原本池亭的柱廊可能就是帝國寶庫前方那個。




  圖書館是十八世紀鄂圖曼建築的佳作,建築表面以大理石構成。

  圖書館有四條長度相當的通道,構成十字,中間是一個圓拱形的廳堂,有三個矩形的隔間,十字通道的其中一條路連接大門,可透過兩邊的樓梯到達大門。

  圖書館有地下室,以免珍貴書籍沾上濕氣,部分牆身用伊茲尼克的磚塊砌成,圓拱頂部上了色,書籍都放在櫃子裡,對著入口的壁龕是蘇丹的私人閱覽間。




  中間拱形廳堂之下有一個精巧的飲用噴泉,四邊都有壁龕。



  館內主要收藏神學、伊斯蘭法令及其他鄂圖曼土耳其語、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的著作。

  當時收藏了超過3500份手稿,有些更鑲嵌了珠質及象牙質。

  現今,這些書籍收藏在圖書館以西的阿加斯清真寺,托卡比手稿是當中最重要的,那是伊斯蘭第三任哈里發鄂圖曼 • 伊本 • 阿凡時期的可蘭經複本。




  從一開始參觀皇宮到現在,我後來發現,每個宮殿內的設計、陳設都差不多一個樣。




謁見大廳

  又稱為請願大廳,這方形的建築物具土耳其特色,由二十二支圓柱組成的柱廊環繞在外,支撐著有懸簷的大屋頂。

  內裡有一圓頂狀的房間,還有兩個相接、較細小的房間,為了對比在第二庭院的帝國議會,謁見大廳則稱為「內議事廳」。





  謁見大廳前門的浮雕刻文具有蘇丹字押,內容大體是讚美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註有1856年。

  門頂上刻劃了太斯米,伊斯蘭教義,意思是「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也註有刻劃的年份1723年,即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




  謁見大廳內展示絨毯。



  謁見大廳歷史悠久,建於十五世紀,在蘇萊曼統治時加以裝潢。

  蘇丹會在這裡坐上有篷的王位上接見維奇爾、官員及外使,聽取意見。

  據當代的使節柯爾尼留 • 杜普里斯烏斯 • 德善普在1533年記錄:「蘇丹坐在稍高的王位上,身穿金袍,鑲有大量寶石。這裡到處都是價值連城的坐墊,大殿的牆壁上全都是馬賽克式的工藝作品,蔚藍與金光爭艷鬥麗,殿內的壁爐是銀色的,並漆上黃金,大殿另一側的牆壁上卻有泉水湧出。」

  現時在謁見大廳內的王座由錦緞造成,是穆罕默德三世下令制製造的,王座上的瓷漆天花鑲上一些葉形珠寶,並有搏鬥巨龍的描述,象徵權力,王座的表現由多塊錦緞合成,並鑲有紅寶石、綠寶石及珍珠。


 

 

  維奇爾會到覲見大殿向蘇丹報告,蘇丹會按照他們的表現賞賜表現良好的維奇爾,情況最差的時候,蘇丹會讓聾啞的宦官勒死他們,所以,官員進入謁見大廳述政時並不知道能否活著出來。

 

 

  在接待外國使者時,謁見大廳會舉行最精細的儀式,使者在官員偕同下親吻蘇丹下擺邊緣,在儀式舉行時,王座會被大肆鋪張。

  謁見大廳的天花漆上青藍色,以金色的星辰點綴,牆身的磁磚都是藍、白或青色的,並且配有珍貴的地毯及枕頭,這可令到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不忘對蘇丹的權力感到敬畏。

  1723年,艾哈邁德三世修建謁見大廳,1856年遭到大火破壞,及後重建至今日的面貌,今日所看見的謁見大廳內部和昔日有很大的差別。




  謁見大廳的兩道前門與走廊相連,另有一個後門,前門是讓官員和使者出入的,後門是蘇丹專門的。



  托普卡匹皇宮內有許多值得注意的樹木,像這顆樹木就是遭到真菌侵襲,經歷多個世紀以後,樹幹已中空,但直至現今依然屹立、生意盎然。

  另外聽說在第二庭院裡有兩棵不同品種的樹木混合起來,是一棵無花果樹在一棵中空的樹木裡生長,最終融合。(各位到現場後記得找找哦~)




  陶磁器展示室,但好像沒開放。




正義之塔

  是宮內最高的建築物,讓它成為從博斯普魯斯海峽都可以看到的一個地標。

  正義之塔可能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期所建,在1527至1529年蘇萊曼統治期間得到修復和擴建。

  1825年,馬哈茂德二世重建塔頂部分,以圓柱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山形牆構成窗戶,頗具帕拉第奧式建築風格。




  正義之塔象徵蘇丹反對不正義行為的決心,讓遠處每一個看到正義之塔的人都感受到蘇丹的存在。

  蘇丹曾經登塔觀賞風景,以往正義之塔的窗戶是有格子的,以免外面的人看到蘇丹。

  在正義之塔上可以看到帝國議會的金框窗戶,加強了正義象徵的重要性。




  我翻譯了牌子上的土語,上頭是寫「拜占庭式水箱」。



  但我看了半天就只有平平的地面...........



  整個托普卡匹皇宮參觀的差不多了,我們準備要離開囉!



  我們遇到很多土耳其的學生來參觀皇宮。



  位於第一庭院的聖伊蓮娜教堂。



  怎麼進來就怎麼出去,進出口都同一個門。



  我們花了整整4個半小時的時間參觀皇宮。

  拜拜囉~托普卡匹皇宮。




  皇宮外還有一堆遊客要進去參觀皇宮呢!



  聖索菲亞大教堂整個大外觀樣。



  這個大門做的好美哦~應該是教堂的門吧!



  我們要用散步的方式去考古學博物館了。






展示品看不完的考古學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生天好命養尊處優 的頭像
    生天好命養尊處優

    ♥天生好命|養尊處優♥

    生天好命養尊處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